含有对偶的诗句?对仗的诗句有那些

一、对仗的诗句有那些***对仗的诗句有哪些

古诗中有对仗诗句的有哪些

对仗也叫对偶就是把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比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鸟来鸟去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情月长圆.海日生残月,春风入旧年.《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有哪些对仗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对仗诗句有哪些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鸟来鸟去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情月长圆.海日生残月,春风入旧年.《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在古诗中,对仗是什么意思?

不是,对仗需两句才能称之对仗。对仗又称对偶。因为古代仪仗,像现在戏剧舞台上跑龙套似的,都是左右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仕女束装,都讲究个左右对称。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对偶句。例如《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楚辞》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九歌.湘君》)。散文中也常有对偶,如《易经》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晋魏以后对偶影响扩张,将以前骈散交错的文章,发展为通篇骈四俪六的骈体文。也就从这个时期开始,诗歌中对偶从不工整到逐渐工整,从随意使用到逐渐规范化。初唐以后,格律定型时期,对偶就成为格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偶一般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词语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格律诗中的对仗较古诗和散文中的对仗工整而严格。它要求:一,出句和对句平仄是相对立的;二,出句和对句同一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字不能相同。例如: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火树"对"星桥","银花"对"铁锁",都是名词对名词;"合"对"开",动词对动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李商隐《无题》)"春蚕"对"蜡炬",名词仂语对名词仂语;"到死"对"成灰",动宾词对动宾词;"丝"对"泪",名词对名词;"方尽"对"始干",动词仂语对动词仂语。绝句、律诗、排律的对仗各有规则。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是否用对仗,凭作者自便。前人绝句多数不用对仗,例如: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行》)绝句有的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例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注:对仗句以楷体字显示,下同)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是橙黄桔绿时。(苏轼《冬景》)对仗出句多为仄声,五绝首句不入韵的多于七绝,所以五绝首联对仗的多于七绝。也有首句入韵、首联对仗的绝句。例如: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借问承恩者,娥眉几许长?(皇甫冉《婕妤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七绝首句入韵的多于五绝,这种首联对仗形式七绝多于五绝。绝句也有首联不对仗,尾联对仗的。例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漫......>>

古诗中有对仗诗句的有哪些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在,终日子规啼,以红......>>

对仗的诗句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者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还可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有名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象《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①。

因此,象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下面这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我想到的一些对仗句:

举头望明月常低头思故乡.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另外楼上朋友也给出了一些,希望可以帮到楼主.

古诗中,诗句对仗是什么意思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象《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①。

因此,象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下面这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例如:*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对仗工整,构成对联的诗句有哪些?

"两个黄鹂鸣翠柳,

有没有对仗的诗句

对仗的诗句太多了。律诗中,每首的颔联和颈联(即第二联和第)都是要求对仗的。如李商隐的五律风雨中的第二联第,都是对仗的诗句。

黄叶仍风雨,

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

旧好隔良缘。

有名的就是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有名的工对。还有***的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也是对仗极好的诗句。

古诗中有那些诗句对仗工整,构成对联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孟浩然)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泉声咽危石,...

标签:作文经典上一篇:让人舒心的句子让人舒心的句子下一篇:张中丞传后叙重点段落阿房宫赋重点背诵段落

二、运用对偶的诗句

1、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6、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

7、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8、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肃鬼唱歌。——《七律·送瘟神二首》

9、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10、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1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2、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

13、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送瘟神二首》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15、海日生残月,春风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6、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对酒》

17、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8、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水调歌头·游泳》

19、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无名氏《画》

20、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2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崔颢《黄鹤楼》

22、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菩萨蛮·黄鹤楼》

2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24、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七律·到韶山》

25、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西江月·井冈山》

26、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27、人生无常,盛宴必散。

28、岭高飞玉瀑,滩险见游人。

29、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30、浮云富贵,粪土王侯。

31、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32、富贵多炎凉,骨肉多妒忌。

33、山峻千层雪,江长万里奔。

34、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

35、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载素冠。

36、山高人为峰,海阔心**。

37、读无字书,做忘我人。

38、岭高飞玉瀑,湖阔望华轮。

39、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

40、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1、万缘放下,一尘不起。

42、花不语,水空流。

43、才高自觉风云阔,情重反疑华岳轻。

44、一片苦心育桃李,十载流年孕英才。

45、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4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7、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48、林秀峭峰侧,崖高险谷多。

49、满饭好吃,满话难说。

50、诗书传家久,礼义继世长。

51、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52、直上中天揽日月,欲倾东海洗乾坤。

53、酒暖心,水解渴。

54、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55、酒盈杯,书满架。

56、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8、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59、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60、爱之深,责之切。

61、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62、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63、诚实守信立根本,尊老爱幼树新风。

64、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

65、有三尺地身可坐,到五更时心自轻。

66、大愚若智易,大智若愚难。

6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68、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69、珠玉莫如善友,富贵莫如仁友。

70、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三、有对偶的诗句

【诗词类】

1、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李绅《悯农》

2、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王维《画》

3、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杜甫《绝句》

4、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日里的原野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5、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下流。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王维《山居秋暝》

6、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7、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杜甫《登高》

8、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

——《木兰诗》

9、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

——林逋《山园小梅》

10、

*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1、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李白《静夜思》

12、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浓烈。)

——李白《宣州谢_楼饯别校书叔云》

13、

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王湾《次北固山下》

14、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日映射下的彩霞与孤鸟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连成一片,浑然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15、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缈缈,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16、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无题《李商隐》

17、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身上虽没有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但你我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李商隐《无题》

18、

**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不信菱枝柔弱,偏要摧残;像那具有芬芳美质的桂叶,却无月露滋润使之飘香。)

——李商隐《无题》

19、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升起了薄薄的烟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0、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日光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1、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杜甫《登高》

22、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苏轼《赤壁赋》

23、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4、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孟浩然《宿建德江》

25、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三月白雪纷纷扬扬遮盖着昭君墓,滔滔黄河绕过黑山,又奔腾向前。)

——柳中庸《征人怨》

26、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庭院外一条小河互为环绕着园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来绿色。)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27、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杜甫《蜀相》

28、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

——李商隐《锦瑟》

29、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30、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杜甫《绝句》

返回顶部
跳到底部